最近一两年,用AI的方式变化得太快了。每当我指望它“一次给出完美答案”,十有八九会失望;可当我把任务拆成几步,允许它犯错、允许我随时插话校准,结果反而稳、而且更快。这件小事让我意识到:我们真正迫切需要的,或许不只是“更强的模型”,而是“更好的协作方式”

最近计划出国旅游,和AI讨论的过程中发现,自己并不希望AI帮我包办行程,而希望更多融入我的个人偏好。不过,我很难一次性把偏好说清楚。今天看到了网友分享的景点觉得我也想去,明天看到了要避坑的细节……如果让我先总结好这些“约束”,放在context中再和AI对话,实在有点违背人性。我希望有一个产品,并不着急输出一大段看似正确的全盘计划,而是把握主要脉络,逐步从我这里问出我的偏好,和我一起做攻略——ta负责条理,我负责收集有趣的todo——最终形成个性化的方案。也就是说,让AI和人默契配合,是这个产品设计的核心价值。

在B端还有一个例子,说明了AI和人一起提供解决方案也会取得成功。Kaedim是一家游戏美术外包商,利用AI辅助快速产出3D资产,对于uv mapping则使用人力完成。

如何设计面向未来的AI产品,我还没有形成足够清楚的想法。也许是把以往流程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显性化(降低设计者的心智负担),也许是通过实时生成“一次性”界面满足当下的需求(降低使用者的心智负担),又或许……作为一个习惯于和代码打交道的工程师,我知道自己还有更大的世界需要了解,才能够更好理解AI如何更好的帮助人。(为什么要想这些产品设计?只是好奇而已)

在AI飞速进步的世界里,单一深度技能正在被AI“商品化”(也可称为“资产化”、“标准化”或“明码标价”):它们正在被拆解、定价、批量提供,变成像商品一样可随时获取的“技能资产”。这意味着,原本依靠某项专长获得的溢价和不可替代性正在消失,know how的附加价值迟早会衰减,真正稀缺的反而是如何组合、定义和引导这些技能去解决独特问题的能力,也就是know why(做什么、为什么做、为什么先做……)。

我接受的教育,尤其是工科教育,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培养人know how上。如今这部分时间被大模型“折叠”了很多。我们需要改变对学习与分工的认识,不是为了害怕被AI淘汰而改变,而是为了在不远的未来重新发现自己的价值。

在学习方式上:从线性学习转向即时探索;以问题为驱动,做中学,产出与学习合一。推荐多用NotebookLM这类新的学习工具。

在分工上:把AI当作随取随用的“周边团队”,而自己扮演策划、导演与评审。在工作中,发挥人的独有价值:跨学科的连接力、产品品味与审美、对用户(也是人类)细腻情感的同理心、以及领导力和战略决策。简单来说,人的工作将变成从海量的可能性中,定义出正确的问题,做出明智的决策,然后利用AI这个强大的杠杆一起去实现它。